股权质押作为一种融资方式,若操作不当可能引发刑事风险。
风险表现:
重复质押诈骗:出质人将同一股权多次质押给不同质权人,骗取融资。例如,某公司股东将其持有的公司股权质押给甲金融机构后,又隐瞒该事实质押给乙金融机构,获取两笔资金后无法偿还。
伪造股权质押文件:通过伪造股权证明、质押合同等文件,骗取质权人信任发放贷款。比如,伪造公司股东名册和股权质押登记文件,使质权人误以为股权质押合法有效而放款。
恶意处置已质押股权:出质人在股权质押期间,未经质权人同意,擅自将质押股权转让、赠与他人,导致质权人债权无法实现。例如,某股东将股权质押给银行后,偷偷将股权低价转让给关联方,导致银行债权受损。
法律规制:上述行为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、伪造公司印章罪等。《刑法》对相关罪名规定了明确的刑罚,同时《民法典》《公司法》等也对股权质押的设立、变更、实现等进行了规范,为防范和处理股权质押中的刑事风险提供了法律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