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被执行人,法院拥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执行措施,旨在让 “老赖” 无处遁形,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。这些措施涵盖财产查控、限制消费、纳入失信名单等多个方面。
财产查控是最基础也最常用的执行手段。法院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,可对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、证券、网络资金(如支付宝、微信钱包余额)等进行快速查询和冻结。例如,在某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件中,法院通过系统查询到被执行人支付宝账户有资金,立即予以冻结并扣划,成功执行部分案款。除了线上查控,法院还会对被执行人的不动产、车辆等进行线下查封。查封后的房产、车辆不能进行买卖、过户等操作,若被执行人仍不履行义务,法院将依法进行拍卖,拍卖所得用于清偿债务。
限制高消费令是针对被执行人的重要惩戒措施。一旦被限制高消费,被执行人不得乘坐飞机、高铁二等以上座位,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、酒店进行高消费,不得购买不动产或新建、扩建高档装修房屋等。这对被执行人的生活和出行造成极大限制,迫使他们主动履行义务。曾有一位被执行人因被限制高消费,无法乘坐飞机出差谈生意,最终不得不履行判决。
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(即 “黑名单”)更是对 “老赖” 的强力震慑。被列入黑名单的被执行人,其信息会在 “信用中国” 等网站公示,在贷款、招投标、行政审批等多方面受到限制。一些企业因法定代表人被纳入失信名单,在参与项目投标时失去资格;个人在申请信用卡、贷款时也会因失信记录而被拒。此外,对于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,情节严重的被执行人,法院还可追究其刑事责任,以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罪论处,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。这些执行措施相互配合,形成强大的执行威慑力,有效打击拒不履行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