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权设计中股权代持的风险与防范​


股权代持在公司股权结构中并不罕见,它指的是实际出资人(隐名股东)与名义出资人(显名股东)约定,由显名股东代持实际出资人的股权,并在公司章程、股东名册等文件中记载显名股东为股东的一种股权持有方式。然而,股权代持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。

从隐名股东角度来看,显名股东可能违背代持协议,擅自处分代持股权,如将股权转让、质押给第三方。由于股权登记在显名股东名下,第三方基于对登记信息的信赖,可能善意取得股权,此时隐名股东将面临失去股权的风险。即使隐名股东能够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显名股东的违约责任,但维权过程往往耗时费力,且结果存在不确定性。例如,显名股东因个人债务问题,未经隐名股东同意将代持股权质押给债权人,当债务到期无法偿还时,债权人有权对质押股权行使优先受偿权,隐名股东的权益将遭受严重损害。

对于显名股东而言,也存在风险。若公司经营不善,对外负债,债权人可能会要求显名股东承担出资不实或抽逃出资的责任。因为在公司登记信息中,显名股东是股东,其可能无法向债权人证明自己仅是代持股权,从而被迫承担本应由隐名股东承担的债务责任。此外,隐名股东若未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,显名股东也可能因此受到牵连,影响自身信用与声誉。

为防范这些风险,首先要签订详细、规范的股权代持协议。协议中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,包括股权代持的期限、代持股权的处分限制、收益分配方式、违约责任等内容。其次,隐名股东应尽量保留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证据,如参与股东会的记录、对公司重大决策发表意见的邮件等,以证明自己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,增强自身权益的保障力度。对于显名股东,应要求隐名股东提供担保,确保在隐名股东违约时能够获得相应赔偿,降低自身风险。同时,双方应定期沟通,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,避免因信息不畅导致矛盾激化,引发风险事件。


分享